首页文章第29个世界防治荒漠化与干旱日|呼和浩特:防沙治沙 向绿而行微信公众平台手机版「第29个世界防治荒漠化与干旱日|呼和浩特:防沙治沙 向绿而行」

第29个世界防治荒漠化与干旱日|呼和浩特:防沙治沙 向绿而行微信公众平台手机版「第29个世界防治荒漠化与干旱日|呼和浩特:防沙治沙 向绿而行」

时间2025-01-16 11:59:51发布yu分类文章浏览136
导读:2023年6月17日是第29个世界防治荒漠化与干旱日我国主题为“勇担使命 不畏艰辛 久久为功努力创造新时代中国防沙治沙新奇迹” 莽莽黄沙,该从何处开始治理?高寒多风,选择什么树种才能存活?干旱缺水,如何合理配置植绿用水……经过长期艰苦卓绝的努力探索,呼和浩特人攻克一个又一个治沙难题,一路向绿前行。“十三五”以来共完成329.12万亩防沙治沙目标任务呼...


2023年6月17日

是第29个世界防治荒漠化与干旱日

我国主题为

“勇担使命 不畏艰辛 久久为功

努力创造新时代中国防沙治沙新奇迹”


     莽莽黄沙,该从何处开始治理?高寒多风,选择什么树种才能存活?干旱缺水,如何合理配置植绿用水……经过长期艰苦卓绝的努力探索,呼和浩特人攻克一个又一个治沙难题,一路向绿前行。

十三五”以来共完成329.12万亩防沙治沙目标任务

呼和浩特市荒漠化和沙化土地面积持续“双减少”


6月17日是第29个世界防治荒漠化和干旱日。记者从呼和浩特市林草局获悉,“十三五”以来(2016-2022年),我市共完成329.12万亩防沙治沙目标任务,其中,林业方面完成245.5万亩、草原方面完成83.62万亩。依据2019年第六次全国荒漠化和沙化土地监测(每5年监测一次)初步结果显示,我市较2014年荒漠化土地减少了97.3万亩,沙化土地减少了4.1万亩,全市荒漠化和沙化土地面积持续“双减少”。年度空气环境质量优秀天数从2016年的283天提升到2022年的317天,共提升了34天。2023年计划完成40万亩生态建设任务,目前已完成20.11万亩,完成率50.3%。


从森林、草原荒漠化综合防治完成情况来看,林业方面共完成245.5万亩,其中包括:新一轮退耕还林工程26.6万亩、京津风沙源治理二期工程46.5万亩、天然林资源保护二期工程公益林建设22.44万亩、造林补贴39.3万亩、中央财政森林抚育38.7万亩,其他林业生产任务9.56万亩。此外,完成重点区域绿化任务55.7万亩,以多种尽责形式折合完成义务植树3252.6万株,实施蚂蚁森林公益造林项目746.3万穴,面积6.7万亩。





大青山前坡敕勒川草原对比图↑

草原方面共完成83.62万亩,包括:完成退耕还草任务50.4万亩;完成京津风沙源二期工程围栏封育15万亩、人工饲草基地5.6万亩,暖棚21.8万平方米,青贮窖6.2万立方米,贮草棚14.1万立方米;草原生态修复工程完成建设任务12.62万亩。

首府475.4万亩三北防护林筑牢祖国北方生态安全屏障


42年,一代接一代的建设。


475.4万亩三北防护林筑牢祖国北方生态安全屏障。


呼和浩特市从1978年开始实施三北防护林建设工程。截至2020年,已完成五期工程,共计完成建设任务475.4万亩,其中包括人工造林357.79万亩、飞播造林87.28万亩、封山育林30.33万亩。造林树种主要为油松、樟子松、杨树、山杏、沙棘、柠条等乡土树种,栽植苗木达到4亿株。



据介绍,我国三北防护林工程规划从1978年开始,到2050年结束,历时73年,分三个阶段、八期工程进行建设。其中1978-2000年为第一阶段,分三期工程。1978-1985年为一期工程,1986-1995年为二期工程,1996-2000年为三期工程;2001-2020年为第二阶段,分两期工程。2001-2010年为四期工程,2011-2020年为五期工程;2021-2050年为第三阶段,分三期工程。2021-2030年为六期工程,2031-2040年为七期工程,2041-2050年为八期工程。


现在,全国三北防护林工程已实施到五期工程,共42年(1978年-2020年)。目前,已进入六期工程(2021年-2030年)建设期。六期工程规划正在由国家三北局推进报批,工程尚未开展。


“三北”五期工程,播种绿色的梦想

 

“前人栽树,后人乘凉。”在新城区雅玛图森林公园,望着高耸挺拔的大片油松,市民陈玉林一边轻轻抚摸着大树一边感慨地说,当年他亲手栽下的小树苗如今郁郁葱葱,高达十多米,能为后人留下一片绿,他感觉非常有意义。


陈玉林参与的植树造林活动就是三北防护林一期工程。


呼和浩特三北防护林一期工程(1978年-1985年)完成123.76万亩,主要在土左旗、和林县、清水河县、武川县、新城区、赛罕区6个旗县区实施,以建设农田防护林、水土保持林和用材林为主,主要栽植树种为杨树、油松、山杏。一期工程结束后,全市尤其是武川县基本实现了农田林网化,以农田防护林、护路林为主的防护林体系构架基本形成,黄土丘陵区的和林县和清水河县水土流失治理面积45.46万亩。



1978年到1980年,新城区五万亩雅玛图森林公园建设三北防护林4000亩,栽植树种为油松,数量约44万株。当年的成活率在90%以上,保存率在80%以上。该防护林为呼市起到了很好的防风固沙、涵养水源、保持水土、净化空气、美化环境、调节气候等积极作用。


行走在清水河县北堡乡,随处可见大片大片的柠条在随风摇曳。


呼和浩特三北防护林二期工程(1986年-1995年)完成130.08万亩,主要在土左旗、托县、和林县、清水河县、武川县5个旗县实施。主要栽植树种为杨树、柠条。二期工程结束后,一个以农田防护林为框架,多林种、多树种、网带片、乔灌相结合的区域性防护林体系的雏型基本形成。为改善农田小气候和保证农作物丰产、稳产,1986年在托县新营子镇实施的5000亩防风固沙林,栽植树种以杨树为主。1991年在清水河县北堡乡栽植了8500亩柠条。均为我市南部区域防风固沙发挥重要作用。



白二爷沙坝,在三北防护林三期工程实施下,由沙漠变为绿洲。


呼和浩特三北防护林三期工程(1996年-2000年)完成111.23万亩,主要在土左旗、托县、和林县、清水河县、武川县5个旗县实施,以建设防风固沙林和生态经济型防护林为主,主要栽植树种为山杏、柠条等。


我市三北防护林第一阶段三期工程的实施有效缓解生态状况恶化的趋势,水土流失问题得到初步治理。



1996-1999年,我市在和林县城关镇、新店子镇、大红城乡、黑老夭乡4个乡镇累计实施的5万亩防风固沙林,特别是在大红城乡白二爷沙坝,经过二十几年的艰苦创业,使8.5万亩流动、半流动沙丘和3.5万亩水土流失面积得到有效治理,遗林种草保存面积达12万亩,植被盖度提高到75%以上,昔日茫茫沙海,变成了一望无垠的绿洲,过去荒无人烟的沙区,现有40多户当年的治沙队员在此安家落户,并开发出水浇地1万亩,形成了以养殖业为主的现代农业体系,居民人均纯收入达11000多元,这项曾投资610万元的工程现已产生了很好的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成为闻名全国的防沙治沙典范。


“我市三北防护林以水土保持林和防风固沙林为主,从四期、五期开始,主要栽植树种为樟子松、油松、山杏、沙棘、柠条等乡土和经济树种”。市林草局办公室负责人介绍。



呼和浩特三北防护林四期工程(2001年-2010年)完成99.32万亩。主要在土左旗、托县、和林县、清水河县、武川县、新城区、区、赛罕区8个旗县区实施。2010年,在和林县大红城乡实施13500亩樟子松和杏树。在武川县大青山乡南乌兰不浪行政村水泉自然村东坡实施的8000亩油松和樟子松。


呼和浩特三北防护林五期工程(2011年-2020年)完成81.5万亩。其中:2011年-2012年完成建设任务11万亩,工程建设区域涉及土左旗、清水河县、武川县、托县、新城区、区6个旗县区。2013年-2020年,三北防护林工程由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代替,完成建设任务70.5万亩。至此,呼和浩特全面完成五期全部建设任务。



多措并举推进三北防护林工程顺利开展


市林草局党组书记、局长王志强介绍,为提高三北防护林工程区的造林成活率,我市坚持“扩面积、提质量、促成活、美城市、惠民生”的总体要求,做好前期规划,逐步构建权责明确、协作有力、上下贯通的三北工程建设和管护体系。四十余年以来,我市立足先易后难,适地适树,因地制宜,稳步推进,坚持多林种结合,以防护林为主,建设生态经济型防护林,以乡土树种为主,营造多种形式的抗旱混交林,同时对道路两侧,村屯周边,沙丘土坑等零星地块提高了利用率,形成了城乡一体化绿化格局。



在有效治理和严格保护的基础上,我市利用防护林优势资源发展优势特色产业。在有条件的地方优先发展生态经济兼用树种,建设特色经济林、用材林、碳汇林基地,加快形成一批有影响力、带动力、辐射力、经济效益显著的特色产业带。大力开展林副产品加工利用,积极发展种植业、养殖业、加工业、森林旅游业,实现生态、经济、社会效益多赢。



我市坚持建设和保护并重,依法治林,严厉打击乱砍滥伐、毁林开垦、非法征占用林地等违法行为。对三北防护林工程区内开发建设项目的环境影响评价,建立生态风险评估制度。积极推广禁牧、轮牧、休牧,从源头上控制风沙和水土流失危害。


三北防护林项目效益显著



据介绍,我市实施三北防护林建设工程后,项目区水土流失和土壤沙化得到有效治理,森林植被快速恢复。林草植被的增加,有效降低风速,减少土壤侵蚀,减少风沙灾害,每年的空气优良天数与上年度相比都在不断攀升。项目区蓄水和涵养水源能力大幅增加,增强了林木固碳和释氧的能力,有利于项目区小气候的改善、空气质量的提高。这些生态功能的发挥和提高,对项目区生态环境的改善、对减少风沙危害将起到重大作用,对构筑我国北方安全生态屏障进一步奠定了基础。


通过实施三北防护林建设工程,提高了区域经济作物和粮食作物抵御干旱等自然灾害能力,拓宽了农牧民劳动力的就业渠道,加快了农村牧区剩余劳动力的转移,促进了农村牧区就业结构调整,劳动力资源重组,拓宽了增收渠道。随着保护和建设力度的加大,林草植被全面恢复和增加,林草产业蓬勃发展,成为地区经济发展增长点。在建成的樟子松林、山杏林等发展林下养鸡,有效增加了农民的收入。随着以三北防护林建设为核心组成部分的营造林草面积扩大,我市及周边地区的林产工业、种植业、养殖业、生态旅游业将得到迅速发展,并成为这些地区的支柱产业。


昭通版权声明:本网信息来自于互联网,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本站不承担此类作品侵权行为的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如若本网有任何内容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本站将会在24小时内处理完毕,E-mail:xinmeigg88@163.com

展开全文READ MORE
呼和浩特荒漠化防治防沙而行
未来十年手机会消失?这十场技术革命终将到来!未来手机「未来十年手机会消失?这十场技术革命终将到来!」 音乐摇一摇手机摇一摇「音乐摇一摇」